最後更新日期: 
2010/12/20
  

 

 「店舖物業」自由行量化寬鬆QE2

 

自2010年10月初美國落實QE2量化寬鬆政策,各國均作出防備策略以控制資金大量流入的風險,藉以嚴控加劇的通脹,作為新興大國之一的中國更以建小潭、築圍牆及加貼現息等等多樣化的方法抗衡當代大通脹的來臨。反之香港的貨幣政策與美元掛鈎,面對我國人民幣持續的升值壓力及國情嚴控的政策下,勢必對香港帶來前所未有的通脹壓力。基於以上之因由,實物資產及物業磚頭勢必成為抗通脹的唯一途徑。
 
香港政府在2010年11月初就「住宅」物業實施「額外印花稅」政策,以正式買賣合約起計6個月內轉售將加收稅率15%;6-12個月內轉售將加收稅率10%;12-24個月內轉售將加收稅率5%。上述措施確實對「住宅」短線投資者增加資金的壓力,但就「非住宅」物業(如店舖、寫字樓及工廈等等),並未有納入加收「額外印花稅」的政策。即使就$2,000萬或以上的物業按揭成數降至5成而言,該等政策對於「店舖」傳統投資者來說可謂影響有限,因為本港銀行過往就「店舖」物業的按揭成數慣常提供5-6成。再者,大部份傳統投資者為免卻利得稅的支出,多持貨3-5年以上方考慮出售。不難易見「店舖」物業的價值非一般實物可媲美,仿如古董珍品般罕有。
 
香港政府在2010年12月初與深圳政府達成協議放寬區內非企業下原居民到港旅遊的申請,預計約400萬合資格的居民可於區內直接以自由行方式申請來港。在這新政策下,除帶動香港旅遊業外,更推動本港零售及飲食業的生意利潤。上述政策將廣泛地惠及本港經濟體系內的多個不同層面,未來「店舖」物業的價值亦將按正比急速升值,且配合美國QE2量化寬鬆的政策,實為「店舖」物業帶來正面及樂觀的前景,未來可高看一線。
 
李重清-聯席董事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0年12月